清晨,黄河水面的薄雾还未散尽,三门峡灵宝市函谷关的轮廓在晨光中若隐若现。
老城区街角,一辆豫M牌照新能源车缓缓驶入东关桥阳光充电站,车主王师傅轻车熟路地扫码充电,
屏幕上跳动的数字与黄河的波光交相辉映。
这座由杨龙龙运营的阳光充电站,正是一座县域充电站的创新范本,悄然改写着豫西小城的能源叙事。
“黄金分割点”优选好地段
作为灵宝市最早涉足充电站的探路者,杨龙龙将首座阳光充电站选在灵宝老区与新区的“黄金分割点”。
“每天客户都爆满,人流车流量大!”杨军指着场站内20个整齐排列的充电车位说,“老城区充电桩稀缺,
新区车流量年增速超25%,这里就像函谷关的关隘,是连接城乡需求的关键节点。”得益于精准选址技术
和全栈自研的系统设备,包括480kW超充和120kW快充的场站迅速落地,日均服务新能源车超200辆次。
数字化运营是阳光充电站的标配。杨龙龙翻开手机中的阳光充电站经营助手APP,充电桩状态、车流热
力图、实时收益等数据在手机界面清晰跳动。
与普通充电站不同,杨龙龙的场站安装了光伏。“光伏既能直供充电桩,又能并网卖钱,很划算。”杨军算
过一笔账:“光伏+充电”融合场站可以让回本周期缩短30%。
“光储充”破局县域“充电经济”
当被问及行业前景,杨龙龙的目光投向远处正在规划建设的第二座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。
“三门峡每千人新能源车保有量不断攀升,但充电桩密度严重不足,这个缺口就是机遇。”他透露,企业正与
阳光新能源合作开发社区目的地充电站项目,将充电服务延伸至居民家门口。
“光储充”场站将阳光转化为电能;储能在电价谷时蓄能,尖峰时段释放,赚取差价收益。这些场景的落地,
得益于阳光新能源打造的“魔方”技术平台数智寻优技术:从智能选址到数字引流,从设备全栈自研到投建
营云平台,再到智能充放电策略……构建起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零碳闭环。
阳光充电站总经理李健介绍,用光储充重构能源供给逻辑,用数智化重构运营效率,用生态圈重构盈利模
式——这一模式不仅构建“车-桩-站-网”高效协同的数智化充电网络,更为车主带来丝滑、智能的充电体验。
“充电站+”打造商业流量高地
在杨龙龙的充电站里,藏着县域充电经济的“方法论”。
以前做光伏要跑遍乡镇找屋顶,现在充电站本身就是流量入口。”杨龙龙指着场站旁的便利店说。
阳光充电站提出 “充电站+”商业生态:在充电站中融合休憩驿站、咖啡吧、按摩室,为车主提供休憩、
购物等多元服务,让充电场景从能源补给站升级为社区服务枢纽。
今年4月,杨龙龙还联合阳光新能源举办“零碳生活节”,成立“零碳充电联盟”,更将科研机构、车主社群、
本地商家纳入生态圈,让充电站成为县域绿色经济的神经末梢。
夕阳西下,函谷关的剪影笼罩在金色余晖中。杨龙龙的阳光充电站里,又一辆满载苹果的电动货车完成补
能,驶向百公里外的郑州市场。在这座黄河金三角的枢纽之城,一个以充电站为支点撬动的绿色经济生态
圈,正随着新能源车的车轮加速转动。